欢迎光临: 江苏吉祥周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官网!酷家乐授权连云港城市服务商!连云港酷家乐软件培训服务商!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端

公司LOGO
新闻动态
人生哲学

公司首页 > 新闻动态 > 人生哲学

杨国荣:性与天道
发表时间:2021-12-05     阅读次数:1131     字体:【

历史地看,尽管“哲学”以及与哲学实质内涵相关的“智慧”等概念在中国相对晚出,但这并不是说,在中国传统的思想中不存在以智慧的方式去把握世界的理论活动与理论形态。这里需要区分特定的概念与实质的思想,特定概念(如“哲学”以及与哲学实质内涵相关的“智慧”等)的晚出并不意味着实质层面的思想和观念也同时付诸阙如。

当然,智慧之思在中国哲学中有其独特的形式,后者具体表现为对“性与天道”的追问。中国古代没有运用“哲学”和“智慧”等概念,但却很早便展开了对“性与天道”的追问。从实质的层面看,“性与天道”的追问不同于器物或器技层面的探索,其特点在于以不囿于特定界域的方式把握世界。

“性与天道”的追问是就总体而言,分开来看,“天道”更多地与世界的普遍原理相联系,“性”在狭义上和人性相关,在广义上则关乎人的整个存在,“性与天道”,合起来便涉及宇宙人生的一般原理。这一意义上的“性与天道”,在实质层面上构成了智慧之思的对象。智慧之思所指向的是宇宙人生的一般原理,关于“性与天道”的追问,同样以宇宙人生的一般原理为其实质内容。从先秦开始,关于“性与天道”的追问,几乎伴随着中国哲学的整个发展过程。进而言之,中国哲学不仅实际地通过“性与天道”的追问展开智慧之思,而且对这种不同于知识或器物之知的把握世界方式,逐渐形成了理论层面的自觉意识。

由以上视域考察劳思光先生所著《新编中国哲学史》,我们便不难注意到其特点和意义。作者首先展现了对中国哲学的“哲学”关切,强调“一部哲学史,虽是‘史’,但也必然涉及‘哲学’”。在具体的论述中,作者每每非自限于历史的考察,而是注重于理论的阐释。以老子哲学的评述而言,作者特别提到其“自我之境界”,并分别从“德性我”(moral self)、“认知我”(cognitive self)、“情意我”(aesthetic self)加以分疏,以此揭示老子“自我”之说的多重哲学内涵。这种考察不同于历史的描述,而侧重于概念分析,其中包含多方面的理论意蕴。

基于“哲学”的立场,作者进一步对中国哲学研究的方法作了反思,并提出了“基源问题研究法”。这一方法的主要之点,在于把握哲学史中不同系统试图解决的根本问题,由此进而进行逻辑的重构并展开理论的分析。历史地看,中国哲学史上具有独特个性和原创意义的哲学系统,都有自身的核心观念或“宗旨”,其多方面的思想每每围绕这一核心的观念而展开,从《庄子》的《天下》篇,到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在论及各家各派思想时,都注重把握这种宗旨,黄宗羲更自觉地肯定“学有宗旨”,并以得其“宗旨”为学术史研究的内在要求。劳思光先生的“基源问题研究法”,既上承了以上的研究进路,也使之获得了现代的形态。

在肯定中国哲学为“哲学”并注重把握其核心问题的同时,劳著对中国哲学的历史特点也予以了多方面的关注。作者曾批评冯友兰“不大了解中国哲学特性所在”,并认为其著作“虽有一部分确是哲学,但并非中国哲学”。这里重要的并不是对冯友兰哲学史论著的具体评论(这种评论是否确当,可以进一步讨论),而是其中所蕴含的如下意向:中国哲学史研究应把握中国哲学的历史特点。在谈到王阳明的心性论时,作者一方面将其与“道德主体”的理论作了沟通,另一方面又认为其学说“缺乏思辨上之强力论证”,并指出:“若不辅以一套较严格之语言,处处清理所涉观念,则此种思路即易被误解、误用而丧失本来面目。”这一分析注意到了心学在概念辨析之维存在不足,而从更广的层面看,则有见于中国哲学在逻辑分析方面比较薄弱的特点。

不过,作为一本通论性的哲学史著作,《新编中国哲学史》也有其自身的限定。尽管作者展现了相当的理论自觉,并处处留意于哲学的分析,然而,相对于作者所提出的学术旨趣和目标,似乎仍存在某些令人难以完全满足之处。书中很多方面固然试图体现理论的视域,但往往未能充分地敞开相关问题所内含的普遍哲学意蕴。以老子哲学而言,作者虽然注意到从自我之维考察老子哲学的特点,但对作为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的“道”,却似缺乏深入的分析。在专论老子之道的部分中,作者的总体看法是:“总之,万物万有变逝无常,唯‘道’为常,而所谓‘道’之内容即是‘反’;换言之,万象万有皆可由A变为非A。此理似甚泛,然老子即由此推出其中心之主张。”事实上,从形而上的层面看,老子以道为第一原理,其意义首先在于扬弃原始的阴阳五行说。更值得注意的是,老子又以道大、天大、地大、王(人)亦大的四大之说确认了人的存在,从而不仅以本体论上的“有”(being)为关注之点,而且将人自身之“在”(existence)引入了哲学之思。从理论上看,存在的探寻总是与人自身之“在”联系在一起。相对于本体论意义上的“有”(being),人自身之 “在”更多地展开于现实的历史过程。离开人自身之“在”,存在(being)只具有本然或自在的性质;正是人自身之“在”,使存在向人敞开。尽管老子在对道作终极追问的同时,仍具有某种思辨的形式,然而,在四大的形式下,老子将人与道、天、地加以联结,无疑又蕴含着沟通存在(being)与“在”(existence)的意向。同时,老子主张“尊道而贵德”,就形上之域而言,“尊道”意味着由现象之域走向存在的终极根据,“贵德”则蕴含着对个体的关注;在尊道贵德之后,是对统一性原理与个体性原理的双重确认。如果说,肯定域中有四大着重于道与人、存在与“在”的沟通,那么,尊道而贵德则要求在更普遍的层面,打通形上本体与形下个体,二者可以视为同一思路的展开。在考察老子道论时,作者以“甚泛”加以概括,对其中所蕴含的以上这一类深层哲学内涵,似乎未能给予必要的关注。


Copyright  ©  2016-   江苏吉祥周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4043599号-1

电话:0518-85853389   技术支持:江苏吉祥周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酷家乐授权连云港城市服务商

友情链接: 连云港酷家乐教育培训班招生连云港市酷家乐城市授权服务商连云港市装饰装修行业协会连云港酷家乐服务商连云港市酷家乐室内设计培训连云港市酷家乐设计培训吉祥周易文化网酷家乐培训班吉信名室内设计网马克思主义研究网中国社会科学院江苏吉祥周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备案号:苏ICP备14043599号-1

返回顶部